《清单人生》:人生半百,最酷的活法就是做自己
《清单人生》:人生半百,最酷的活法就是做自己
小时候,每个人都曾梦想要活成美好的样子。
长大后,却渐渐习惯取悦别人,期待得到别人的认可,徒增烦恼。
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·巴克曼在《清单人生》一书中,描写了这样一位家庭主妇,布里特·玛丽。
她生来就像是为了让别人满意,为别人而活。终其一生,布里特都在渴求父母和丈夫的认可,按一纸清单规划自己的生活,将自己卑微到尘埃里。
直到63岁,愤然离开出轨的丈夫后,布里特才开始思考:那些牺牲了快乐和尊严去换取的期待,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?人应该如何生活?
泰戈尔曾说:“人最美的样子,不是成为别人,而是成为自己的时候。”
与其仰望别人,不如认清自己,放下执念,勇敢做自己。
1期待被认可,是一种悲哀
杨绛先生曾在《百岁感言》中说:“我们曾经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,到最后才知道,世界是自己的,与他人毫无关系。”
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,一直期待被认可,却看不清自己。
《清单人生》的女主角布里特,有个优秀的姐姐,深受父母偏爱。然而姐姐在一场车祸遇难后,父母从此一蹶不振。
父亲经常晚归,母亲也对平庸的布里特关注越来越少。
布里特默默包揽全部家务,渴望得到母亲的一句认可“你把家里打扫的真干净啊”,遗憾的是母亲仿佛看不到她的存在。
一个人过分在意别人,就会限制自己。
布里特活得像一座孤岛,婚前不受父母关爱,婚后也不被丈夫肯特和他的孩子接纳。
她做了四十年的全职家庭妇女,把丈夫的一切当做自己的一切,没有自己的快乐和自尊。
布里特习惯对肯特言听计从,既不出去工作也不社交,专注于处理琐碎的家庭事务。
然而布里特倾尽全力的付出,连个响儿都听不到。
也许到了一定年龄,人才明白,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,是无论你怎么期待都无法得到的。
与其听天由命,寄希望于他人,不如跳出来改变,努力找自己的路。
演员王凯进中戏前,他遵从父母的安排,在新华书店做一名图书管理员。
对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来说,做一份养老式的工作确实太煎熬。
一天夜里,王凯独自搬完15吨书后,在天亮的那一瞬间,他突然感到很悲哀,他不希望按父母的意愿继续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。
他想做演员,于是辞职,参加复习。最终如愿考上中戏,并从事自己喜爱的演艺事业。
他的蜕变历程,如他自己所言:“别给自己设限,说不可能或者做不到。真的去尝试,真的去用心努力去做,很多事比想象中会容易很多。”
倘若一个人暂时不能选择理想的生活,也不要轻易把自己人生的主导权交出去,还可以选择悦己的生活方式。
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:“人生的意义是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”。你是谁,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主动权在你。
2放下执念,叫醒自己
有句话说:一旦你为别人的看法所左右时,你已沦为别人的奴隶。
只有当你不再等待别人的认可时,你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。
布里特习惯了向外看。肯特认为她不够随和、缺乏社交能力,她就一遍又一遍地试图通过讨好,让丈夫看到她的存在和努力。
她有一个清单本,记录着每天重复的家务。她不允许生活里有任何波澜,为此还列了一份记录所有清单的清单。
布里特一直把别人的需求列在自己的清单上,以妻子的身份过着保姆的生活。
即便如此,生活还是会把人一脚踢出门外。
突然得知肯特有了外遇,失望的布里特选择离开。
没有了丈夫肯特,不能清洗丈夫带着香水味的衬衣,不能用菲克新把家中所有的玻璃擦拭一遍,不能再往阳台的花盆里撒小苏打,不能擦拭桌子上看不见的碎屑。
她能做的只是抚摸左手无名指上戒指留下的白印子。
她似乎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。
后来肯特又去找布里特乞求复合,她突然发现心中所有的期待都过了保质期。
人往往只有认清自己,才能改变和自愈。
很认同乔布斯说的一句话:“你的时间有限,不要为别人而活。”
生命只此一次,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幸福。
半生已过,历尽世事浮沉,放下执念,才能重新开始。
3重新开始,做回自己
《余罪》里有句台词:“我余罪就算有一天一无所有,也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,以自己的方式定义着重新开始。”
亦如《清单人生》的书封所言:人生有一种艰难,是舍弃无比熟悉的生活,重新开始。可是,很值得。
离开肯特后,连手机都不会用的布里特为了生计,在破败的博格小镇看管废弃娱乐中心。
在博格,固执又善良的她,积极适应陌生环境,甚至摆脱了按清单执行的人生。
她帮轮椅女人清理店面,让镇上人都觉得焕然一新。
她给热爱足球的孩子们做足球教练;她给“海盗”剪头发,陪他到监狱求得爸爸签字;她在疯子抢劫时勇敢的站在枪管和孩子中间……
她坚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周遭环境,去适应小镇人们的生活习惯。
小镇人们对布里特的认可,唤醒了她对生命的认知。
她开始与自己对话,默默回顾一生中那些亲自放弃的梦想,那些早已离开的人,那些想尝试却从来不敢的疯狂,那些她一直以来未曾体验过的新的人生。
她终于关注到一个问题:人应该如何生活?
面对这个问题,布里特开始向内探寻,关注自己的内心,审视自我。
正如足球女孩薇卡所提醒的:“明天谁的门都不要敲,钻进您的车,尽管向前开。”
在书的结尾,踢足球的孩子们凑钱买足往返巴黎和博格的汽油,他们为布里特的梦想提供了燃料,她终于勇敢地奔赴自己的梦想。
一个受人尊重的女性,会真诚做自己,把人生的方向盘握在手中。因为她知道
别人给的只是惊喜,自己拥有才是底气。
无论是期待被认可,还是固执地按一份份清单去执行,都不是理想的生活。
人生半百,一个人体面的活法,就是随心所欲地追自己的梦,大胆做自己。
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,一切都还来得及。
4 写在最后
读完布里特的一生,年过花甲的她依旧能重新出发,令人佩服她的觉醒和勇气。
周国平曾说:“人生有三次成长,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,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,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。”
经历过期待的落空,捱过失望的岁月,一朝觉醒:人生唯一的救世主,是自己。
直面自己的困境并不丢人,一生为别人的目光所累才可悲。
向外求,不如躬身自省;被定义,不如勇敢做自己。
人生下半场,过去已尘埃落定,未来的路依旧美好,愿你我有做自己的孤勇,也有重新出发的果敢。